【記者廖銘瑞 湯金華/高雄報導】如何降低失智風險:生活中的小改變,許多人認為失智症無法避免,但科學與中醫都認為,透過改善生活習慣,可以有效降低風險。研究指出,定期運動、健康飲食和保持社交互動能將失智症的發生率降低約30%。中醫理論中提到「動則生陽」,適度的身體活動能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腦部供血。常見的營養建議包括攝取含有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,如深海魚、亞麻籽油,這類食材對於保護神經系統有積極作用。
此外,保持腦部活躍也是一項關鍵策略。參加智力遊戲、學習新技能或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,能有效刺激腦部神經迴路的連結,延緩退化。睡眠品質也不容忽視,因為睡眠不足會增加腦內代謝廢物的累積,進而加劇氧化壓力,影響認知功能。
當然,風險因素如慢性疾病(糖尿病、高血壓)也應特別注意,因為這些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。因此,透過健康管理與預防性調整生活細節,能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,並保持心智靈敏。
預防失智,從生活細節開始,預防失智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變,往往是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長期健康的差異。從日常習慣入手,例如規律作息、健康飲食和持續學習,都能有效維護腦部功能。中醫《黃帝內經》曾提到:「早卧早起,順應四時」,強調生活節奏與自然規律的重要性。科學研究同樣證實,規律的作息習慣可降低腦部炎症反應,改善認知表現。
同時,社交活動對於腦部健康至關重要。參與社區活動、保持與朋友家人的聯繫,不僅能增加幸福感,還有助於減少憂鬱與孤獨感帶來的認知退化風險。簡單的行動,例如每天與家人共享一餐或定期參加興趣小組,都能幫助維持心理和腦部健康。
此外,透過定期的健康檢查,及早發現並管理慢性病,也是一種有效的預防策略。當你能夠從這些細節中持之以恆地照顧自己,長久下來便能在無形中降低失智的風險,保持頭腦靈活、記憶敏銳。
從中醫角度看記憶保健,預防勝於治療
「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治未病」即在疾病尚未發生時便應該開始預防。對於失智症而言,這一理念尤為重要。當日常生活中出現記憶力下降的徵兆,例如講電話時找不到手機,這或許是一種隱藏的警訊。中醫強調「腎主骨、生髓」,腦為髓之海,因此,保持腎氣充足、調和陰陽,是維護腦部健康的關鍵。
預防的策略可以從生活細節開始:首先,規律作息有助於減少腦部壓力,改善睡眠質量;其次,適量運動可促進氣血流通,加強腦部供養;最後,飲食中加入補腦養神的食材,如核桃、枸杞和深海魚,能從內部滋養大腦。現代科學研究同樣證實,這些生活方式調整在減緩記憶功能退化方面有顯著效果。
只要我們從現在起落實這些預防措施,便能夠有效延緩記憶力衰退,維持長久的心智靈敏。預防失智,從未來的角度看,無疑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。
本文作者:草本上膳醫廚-黃子彥;共同作者: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。
圖:邊講手機邊找手機?小心失智前兆。(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)